孝靖皇后十二龙九凤冠
(资料图片)
观众驻足观看孝靖皇后“百子衣”
发掘传承明文化精华,传递丰富的明文化内涵,共探文物活化路径……昨日(8日),以“臻美大明 溢彩彰华”为主题的2023明文化论坛在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举办。论坛上,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明文化专项基金同步成立,专项基金将推动明文化研究。
上午9时,主论坛正式开讲。论坛设置了主旨演讲、南北对话、现场连线、专家观点等多个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明史学会名誉顾问毛佩琦和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邱跃等近10位专家学者,围绕《美学视野下的明文化》《王学和左派王学的社会价值》《〈永乐大典〉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等主题深入交流,共享明文化研究成果。现场,北京明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还进行了“南北对话”,双方负责人围绕《明代遗产保护与明文化活态传承》进行探讨,共促明文化历史融合发展。
主论坛上,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明文化专项基金同步成立,该专项基金将在资助明文化有关文物保护修缮、推动学术研究开展、推进明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传播、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新时代明文化保护利用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本届明文化论坛议题在设置方面,突出探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内容,邀请了60位文化名人、知名学者,分别在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北京服装学院、国家典籍博物馆等场地围绕文化遗产、文旅融合、数字文博、服饰美学、永乐大典等五大主题展开学术探讨交流,进一步实现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让明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除了专家学者,主论坛上还跨界邀请大V“明粉”,共同探讨新时代明文化高质量发展传承的方向和路径。这些大V作为“明粉看明朝”活动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代表,围绕论坛主题,拍摄了短视频并发布在社交媒体上,营造出全民共建共享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让论坛成为全民共享的大众化活动。8日,不少“明粉”还自发来到明十三陵神路,为纪念明十三陵申遗成功20周年,他们在此上演了明代出警入跸仪仗,再现了明代皇帝出京谒陵的盛况。在场“明粉”表示,明十三陵景区为明文化爱好者提供了展现复原传统礼仪文化的机会,也能够以此向外界传播明文化、推广传统文化,让更多当代年轻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现场
金冠凤冠64年后再聚首
昨日,随着2023年明文化论坛正式开幕,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还迎来了从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而来的两顶珍贵凤冠,这也是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金翼善冠以及孝端、孝靖皇后所有四顶凤冠时隔64年后再次齐聚一堂,重量级的展览也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一睹国宝真容。
“以前都是在书上看冷冰冰的文字,今天见到了实物,非常激动!”来自昌平的邢新欣带着女儿一起来到明十三陵游客中心,历史学专业的她向女儿讲述着这些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邢新欣告诉北青报记者,昌平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近年来各种文化活动也很多,她只要有空就会带着孩子参加,9岁的女儿耳濡目染,也对历史和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
据介绍,这次在明十三陵景区游客中心举办的“明定之典——定陵文物再聚首展”不仅是四顶凤冠和万历皇帝的金冠首次齐聚一堂,其中孝靖皇后十二龙九凤冠真品是唯一一次面向公众对外展出,展出时间仅为7月8日当日。
“我原来在不同地方见过金冠和一些凤冠,但这次能亲眼见到从未展出过的十二龙九凤冠真品,实在是太兴奋了!”“明粉”杜书瑜告诉北青报记者,她是一位历史类自媒体博主,这次专程来一睹国宝,她打算用视频的形式把这些珍贵文物和背后的故事分享给粉丝。
而在文创区,以明十三陵为背景创作的各类文创产品也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朕的托儿”杯垫、“朕的马”摆件等有趣文创产品让明文化也时尚起来。要说人气最高的,莫过于以金冠和凤冠为造型的印章了,杜书瑜介绍,与一般印章不同,这几款印章是按照颜色划分的,叠加相印就能得到一个多彩的凤冠造型,不少游客纷纷盖在明信片上以作纪念。
当科技遇上明文化会产生什么化学反应?在沉浸式展区,一个VR看十三陵的装置引起了不少参观者的兴趣。戴上VR眼镜,如同置身于定陵地宫,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角落与细节。工作人员介绍,除了VR看明十三陵,他们还与定陵博物馆合作,对定陵出土文物进行实景线上还原,观众可以720度无死角、全方位、近距离观看文物,让沉睡的文物从珍宝库中走出来,呈现在普通大众面前。
对话
南北明陵共话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
2003年,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一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南一北两座世界文化遗产共同讲述着明代的灿烂文化。2023明文化论坛上,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明孝陵管理单位负责人廖锦汉与北京市明十三陵管理中心书记、主任崔宙鹏展开了一场南北对话。
主持人:明孝陵和明十三陵同为世界文化遗产,双方都是如何做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
崔宙鹏:明十三陵管理中心主要从推进明十三陵规划的编制和申报,以及实施文物本体保护修缮两方面推进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多项与明十三陵相关的规划先后获批,《十三陵镇国土空间规划》也启动编制。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将在规划引领下,以十三陵世界遗产为抓手,有序引导核心保护区内的村庄搬迁,整治明十三陵周边环境,加强周边区域风貌管控,再现明十三陵历史风貌。打造以明文化为主题的国际文化旅游名镇,推动文物保护、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
在文物本体保护修缮方面,明十三陵按照“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方针和“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累计投入资金近7.3亿元用于推进文物本体的保护性修缮,消除文物本体安全隐患,维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此外,为更好保护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昌平区委、区政府还设立了明十三陵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每年区财政投入2000万元专门用于明十三陵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使文物保持整洁、安全和稳定的良好状态。
廖锦汉:明孝陵围绕“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方针,以国际视野加强规划保护,将钟山之北和中华门外八处明功臣墓纳入一体化保护。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第一陵在文化意义上的完整性,以及遗产的真实性方面得到进一步彰显。此外,明孝陵以系统理念实施保护修缮,相继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合作开展考古勘探、建筑保护、馆藏文物修复、文保及周边环境整治等保护修缮项目,先后完成了神功圣德碑亭加顶保护工程、大金门和享殿修缮保护工程。
主持人:如今我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发生着变化,要让文化遗产走入大众生活视野当中去,那么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上,两个明陵做了哪些工作?
崔宙鹏:明十三陵主要从学术研究、馆藏文物活化利用、举办明文化论坛、探索文旅农融合新思路等方面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其中两届明文化论坛的举办对推进明文化的研究、发展、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明十三陵还结合文化遗产日,举办了出警入跸仪仗展演、祭祀祈福大典、大射礼、中华武备表演、明朝服饰表演等特色活动,让广大游客沉浸感受十三陵的明文化。
廖锦汉:明孝陵主要从博物馆展览、研学、文创、非遗进景区等方面推进文物的活化利用。目前,“孝陵营造”“小小讲解员”“听大树讲故事”等研学活动已经形成了品牌特色,成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景区研学产品。
活动
打造10项系列文化活动贯穿全年
昨日的明文化论坛主会场,游客络绎不绝,大家有的站在国宝金翼善冠和凤冠前静静欣赏,有的前往文创区咨询选购,还有人去沉浸体验区感受科技与历史的碰撞。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几位游客还身着明代传统服饰出现在会场。面对游客们对明文化的热情,北京市昌平区又推出了哪些文化活动满足游客需求?
据了解,为了让游客能沉浸式体验明文化,昌平区打造了覆盖全年的10项系列文化活动,邀请广大市民沉浸式体验明文化,推动明文化活态传承,更大限度地发挥明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
论坛开幕当天,在明十三陵长陵景区举办了以“日月同歌”为主题的北京古建音乐季十三陵专场音乐会。音乐会以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诠释论坛主题“臻美大明 溢彩彰华”,在十三陵的地标建筑长陵祾恩殿前演奏传统乐曲,让跃动的音律在明代古建筑前跳动,从音乐角度挖掘明文化的美学元素,以充满动态和创意的演出带领观众穿越古今时光、享受视听盛宴。
此外,本届论坛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就已经开展了面向大众、鼓励社会参与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新年祈福大典、明代甲胄巡游、《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复原展、明代服饰复原大秀、关王庙祭祀礼仪、居庸关古战重演等。整个2023明文化论坛10项系列活动将贯穿2023全年,主要以礼乐展演、明制服饰秀、仪式复原等形式让社会大众更多地接触明文化、了解明文化、享受明文化、传播明文化。
本届明文化论坛深入发掘明文化时尚内涵,推动明文化历史艺术价值的有效经济转化。联合文旅集团和北京服装学院举办“对话古今 昌平礼物”大赛,立足明代美学各类要素,以“设计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围绕明文化之美主题打造系列“昌平礼物”,推动明文化创意事业产业发展。
在大众化、时尚化的系列活动之外,大明书场、“大明故事我开讲”等多项常态化系列活动将贯穿全年,使论坛主题得以持续诠释。大明书场以“月讲”和重要节日节点、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按照不同主题持续推出,每期围绕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科技、文艺等领域,邀请专家学者探讨明史、明文化价值,讲好明史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明故事我开讲”活动将充分发挥十三陵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发现培养乡村振兴的文化高素质带头人,弘扬宣传正能量的明朝历史风物、人物传记及与明十三陵有关的传承保护、文创能人、美食民俗、导游趣事等为主题的现代故事,增强文化自信。